本次比赛(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武术散打预赛体校组暨第十届亚洲青少年武术锦标赛选拔赛)仲裁委员会主任蔡仲林表示,跟成年组赛事相比,青少年运动员的赛事更加激烈,更突出地展示了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一、散打后备人才的培养
青运会的设项和参与度,有利于对项目的推广普及和二线队伍的人才选材、储备。或许这也是将城运会改为青运会的初衷,体现了国家对后备人才培养的注重。
蔡仲林介绍,青运会的竞赛规程规定武术散打和套路项目分成体校和俱乐部两组。体校组可以看成是二线队的扩大,虽然本次比赛规定每个省只能报两支队伍,但是依然比以往的比赛扩大了参与面,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谈到本次比赛,蔡仲林表示水平比自己预想的要好得多。“尤其是年龄在12~13岁的乙组,超过我的想象和预期,无论是技术、意识,包括拼搏的精神,都很好。”蔡仲林说,相比之下,虽然成年人的比赛力量更大、速度更快,但是却缺乏青少年敢打敢拼的精神。这些孩子们体力充沛、头脑清晰,技术运用也很不错,对礼节、礼仪的注重以及对对手、裁判的尊重也都做得很好。通过几天的比赛可以看出,我们国家散打项目总体上的发展还是很不平衡,这和当地的重视程度、开展参与的人群以及习武的传统关系密切,河南、安徽、山东、福建等地的青少年散打运动员水平明显高出西北、东北等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无论对国家还是对各个省来说,青少年是项目的基础。一般来讲,专业队水平高的,当地青少年的基础打得也比较牢,如果二线队伍、青少年的发展不够完善,竞技成绩也只能保证这一个周期,会出现断层。
二、从粗放到精细过渡
和成年赛事不同的是,为了保护青少年,本次比赛规定不能用拳连击对方头部,不能用手击打对方头部。此外,本次比赛还从细节着手,统一抱拳法礼仪、贯彻推擂不得分、规范拳法技术规范。蔡仲林表示,一个抱拳礼、一个拳法,看似很细、很小的事情,但是着眼于细节,正是散打项目从粗放式到精细化成熟过渡的阶段性标志。通过本次比赛的实施,这些完善散打项目的举措将在今年其他比赛包括成年比赛中继续推行。